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热点 > 正文

一批汽车相关新政2016来袭

2016年,国内汽车行业一批新的政策法规开始陆续实施,同时,有一些旧政策到期终止。以下是2016年开始实施的汽车行业最新政策。

一、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执行时间:2016年-2020年

涉及主体:新能源汽车购买者

主要内容:新补贴标准将依据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下调。

具体下调办法是:2017-2018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将从2015年的18万元/辆提升至20万元/辆。

影响:补贴标准下调幅度增大,目的在于刺激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成熟,并形成产业化;同时鼓励具备较强研发水平和生产推广能力的车企和相关配套产业,在新能源市场上进一步发挥优势,逐渐降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生产成本。

当新能源汽车能够与燃油汽车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时,彻底取消新能源车补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

执行时间:2016年1月1日

涉及主体:所有消费者,汽车维护/维修店

主要内容:由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要求从2016年1月1日起,汽车维修技术信息须无差别、无延迟公开。

影响:该政策若能落到实处,将撼动厂商和4S店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更多符合资质的汽修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购车市场和后市场之间的通道一旦被打通,消费者的选择权更多,新车的保养维修更加便捷,同时节约用车成本,并杜绝市场上假冒伪劣零配件的滥用。

三、第四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执行时间:2016年1月1日

涉及主体:汽车生产商

主要内容: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中国汽车节能标准的整体目标,要求2020年当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0L/100km。

目前,第四阶段的GB19578-201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27999-201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已于2014年12月22日正式发布,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要求汽车生产企业2016年平均燃料消耗标准需满足6.7L/100km。

影响:该政策的推出,对车企及汽车后市场的转型和新技术研发起到倒逼作用。

自2015年起到2020年,工信部为当年生产乘用车设立的平均油耗目标,分别为百公里6.9升、6.7升、6.4升、6升、5.5升和5升。

面对越来越严苛的平均燃料消耗标准,汽车企业不得不考虑采用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同时,这也对润滑油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新国标

执行时间:2016年1月1日

涉及主体:汽车全产业链

主要内容:新修订的5项国家标准,主要在提高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全性及兼容性方面,做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影响:新修订标准的发布,进一步扩大了电动车和充电设施互联互通的适应性及可实施性,充电安全性得到提升,对于电动车用户来说,用车体验将更加便捷。

汽车企业之间通过沟通协作,可改变自身技术标准和生产条件,并有望改变不同品牌新能源车型充电效率不同、充电桩无法共用的局面。

五、缺陷车辆召回管理新规

执行时间:2016年1月1日

涉及主体:汽车生产企业

主要内容:作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细化规章,《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生产者召回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了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者的义务,对监管部门的工作流程以及地方质检部门参与召回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并丰富了缺陷调查工作手段。

影响:该《办法》的发布,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面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情形时,不仅有政策的支持,同时还规定了明确的技术鉴定标准和召回管理协调机制。

有了细则,面对汽车企业不作为时,消费者知道该去寻求哪些机构的帮助,知道如何获取调查结果及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以下政策和措施,已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终止,也来关注一下。

六、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到期取消

主要内容:2013年,国家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1.6升及以下节能环保汽车推广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3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继续实施1.6升及以下节能环保汽车(乘用车)推广政策,对购买符合条件节能汽车的消费者给予3000元补贴。

2015年12月31日,3000元节能惠民补贴到期,自2016年元旦起,消费者将无法再享受优惠。

影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取消节能惠民补贴后,不排除国家未来出台其他相关补贴政策促进汽车消费的可能性。

(本文为轮胎世界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