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汽车病 解药不只在汽车
从市场的逻辑看,硬要把汽车产能留在上海,硬是希望企业更注重本地产值提升,已是不切实的观念。
4年前,当上汽集团年产销突破400万辆时,已经有一半的汽车不在上海生产。如今,随着越来越多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新工厂在全国各地投产,非沪产汽车比例进一步提升。
走出上海 利大于弊
从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看,上海的传统汽车产能外移,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说到底,上海汽车工业之强,其根本是上海汽车企业之强,而非一地产值规模达到多少。鼓励企业走出上海进行全国布局,从而减少一些上海本地的产能,长远看对上海汽车工业利大于弊。
“然而在目前,上海汽车制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新兴的增长点没能及时弥补传统产能调整带来的空缺。”上海市统计局分析报告中指出。
断层,确实存在于如今的上海汽车制造业。不过明年,随着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产能升级换代,新车型在沪投产,青黄不接的现象可以得到缓解。尤其是明年上汽通用年产能16万辆的金桥凯迪拉克新工厂落成,将促成第一款主流豪华品牌汽车在上海投产,意味着上海汽车制造在质和量上都将迈进一大步。
新能源车比重偏低,是上海汽车制造的另一大掣肘。目前在新能源车免费沪牌的政策鼓励下,上海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车消费市场。但受制于本地企业产能不足,上海消费者更多选购的是外地品牌、非沪产的新能源车。
上汽集团最近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新能源车领域投资200亿元,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产能将在明年显著提升,合资品牌也将在近期加入新能源市场竞争,预计上海新能源车产值将从明年开始迎来快速增长。
解决上海汽车制造业下滑的问题,答案不应该只从汽车制造本身中寻找。
如果在未来,上海工业增长过度依赖汽车的“一只轮胎”发展模式得以改变,那么即使上海汽车产能进一步向外转移,即使上海汽车市场进一步缩小,各种负面影响也都会降至最低。
汽车是病 解药不在汽车
上海六大支柱工业中,近年来总产值上排名第一的不是汽车,而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然而和汽车制造长期两位数高速增长相比,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近三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由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点,它比汽车更早面临向外转移趋势。
另外,精品钢材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同样处于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从行业环境和走势看,要实现新持续增长难度颇大。
六大支柱中,唯有生物医药行业仍是朝阳产业。但至今,上海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年产值还没有突破1000亿元,一个支柱的行业,规模甚至比不上一些上海企业。
行业人士指出,随着老龄化加深,生物医药在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行业需要通过创新投入和最为关键的审批改革,激发活力,尽快成为上海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
今后,有没有一个行业会像当年汽车取代纺织一样,不仅仅为上海工业补缺口,更带来长期增长的新引擎?放眼未来,飞机制造或将成为最有希望的“候选人”。
今年,C919国产大飞机已经下线,ARJ21飞机即将正式交付。《浦东新区民用航空产业“十二五”及远景规划》中指出,将通过15-20年的努力,在浦东将形成一个产值规模1500亿元以上、财政贡献100亿元以上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将民用航空产业打造成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了解,2016年-2020年,浦东将着力发展航空及相关企业200家,实现航空主营业务产值1000亿元,形成大型客机年产150架的能力。1000亿元产值,从数字上看,已经足够为上海工业新增一根坚实的支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