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热点 > 正文

中外新能源汽车发展对比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专题报告,阐述了对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看法。这份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项目:挑战与机遇》的报告指出,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行动,让中国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转变过程中处于前列。世界其他国家也正在努力推出多款电动汽车,对比之下,有何异同?

政策:各出奇招 补贴为主

在电动汽车推广政策方面,中国目前居于全球前列。但其他国家当下也在政策制定上出现了很强的冲劲,意在通过政策刺激国内电动汽车的销量,增加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并刺激企业对技术研究和提高生产能力的投资。

一种形式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贷款及税收抵免等措施,来扶持电动汽车的制造和研究;另一种则是由政府拨款和提供贷款,带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为刺激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用财税手段,为购买电动汽车者提供补贴或减税。此外,一些地方也在实施针对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非财税政策。例如,在计算企业的燃油经济性指标时,增加企业新能源汽车在计算时的权重;对私人用户则提供优先停车和快速行车道使用权等。

在美国,刺激政策主要是联邦政府制定的,部分州、市政府也有同类政策,其焦点是刺激消费者需求,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美国汽车企业保持在全球的竞争力。而在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市政府则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美国政府向有技术优势的电动汽车厂商提供贷款,金额超过250亿美元,并对该国电池工业提供了20多亿美元的补贴;此外,其联邦政府还拨款1亿美元,用于支持五个城市电动汽车试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每辆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购车补贴。部分州政府还有一些附加的激励措施。

在伦敦,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推广纯电动汽车销售及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该市将投资2000万英镑,在全市建立2.5万个充电桩;并不对纯电动汽车征收“拥堵税”。

商业模式:服务领域潜力大

据预计,截至2020年,全球纯电动汽车的全产业价值链规模,将超过2500亿美元。

这条全新的价值链规模,将超过太阳能、风能等大部分清洁技术产业链,与之相关的零部件业将占很大一部分,服务领域的发展潜力也很大。

在这方面,电力公司作为必要的能源供应商,将在全产业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在为汽车供电这项基础业务中,电力公司是主要竞争者,但并不能确定他们就一定是该领域唯一的竞争者,也不确定他们一定会成为服务提供商,并以此抵消基础设施成本。

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已有独立第三方(比如Better Place公司)开始参与其中,为用户供电,并提供相关服务。

 

电池技术持续发展

中国在世界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地位,与之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的总体地位相当。

在电池技术方面,中国已成为消费品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的领导者,但体积较大的汽车电池制造领域,对上游材料的挑战更加严峻,例如负极材料和材料准备过程控制等技术。该技术已在日本不断得到完善,近些年间,韩国化工企业对它进行了更大的改进。

上游材料的质量对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譬如它直接影响电池放电循环次数。对纯电汽车而言,电池的标准放电循环,要达到约1500~2000次才能支持车辆使用8~10年。中国电池制造商目前正试图做到这一点,但大部分已投入使用的纯电车辆并没达到该标准。

尽管锂离子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要让它达到10年或24万公里的电池使用寿命(相当于3000次电池放电循环),中国电池制造厂商仍需改进技术,可能还需要10年时间才行。

下一个问题是电池成本。电池成本约占电动汽车成本的50%。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开始领先,这得益于国内电池业批量生产纯电动汽车电池能力的扩大。

目前,业内对电池成本的下降趋势仍有争论,主流看法是:在未来10年里,电池成本应该能够比目前降低50%(部分人士认为能降低约70%)。

电池成本的降低,主要是通过改善电池生产流程、材料、设计标准化和供应链来实现的。

研发更长寿命的电池,需要上下游电池制造商的紧密合作。目前,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共享资源、缩短电池研发时间。

在电池领域,中国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大部分技术专利都为外国所有。例如,在锂离子电池相关技术方面,日本拥有超过一半的国际专利,美国约占四分之一,韩国和欧洲约有20%,而中国只有1%。

电池管理系统作用大

除电池质量外,决定电池使用寿命的另一个因素,是电池管理系统(BMS)。

该系统不仅通过管理充电过程使车辆行驶里程最大化,而且还会管理那些影响电池使用寿命的变量,例如温度。

BMS约占电池系统最终成本的20%~30%,但它的成本可能会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快速下降。业内人士预计,凭借着庞大的电子产业和极具竞争力的电池成本,中国未来会在降低BMS成本方面拥有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待完善

基础设施是纯电动汽车行业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哪种类型?数量多大?达到什么标准?

第一个问题说的是该家用充电还是公共充电,是该慢充还是快充。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汽车类型、城市化程度和政府政策都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亚洲、欧洲和美国纯电动汽车的类型与示范活动有很大差异。

中国正在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纯电动汽车示范项目,最新预测显示,国家将投资150亿美元,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欧洲,电动汽车的推广主要由各大城市,如伦敦、巴黎和柏林,独立开展。伦敦市市长主张,通过实施减少纯电动汽车的税收和费用来减少拥堵,净化空气。在巴黎公共事业公司EDF的配合下,雷诺和标致公司已有3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此外,当地政府还决定投资25亿美元,用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柏林的做法与之类似,但其主要推动力是一家名为RWE的公共事业公司。

在美国,联邦政府也积极推广纯电动汽车技术,并已投入约 24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用于发展车用电池;5亿美元用于发展电动汽车零部件;4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的做法在很多方面与中国类似,例如,均采取“自上而下”的投资和协调模式,只是美国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需要多少基础设施,投入多少资金?或许更重要的是,应该由谁来承担这笔费用?目前,对此尚没有定论。

 

来自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对充电桩等设施的需求数量无法明确,但普遍认为,还是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成本是由政府承担的,但假以时日,这些成本将加速转向私营部门。

在很多国家,公共事业公司可能参与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但尚不明确是否就应当由它们来运营并维护此设施。

目前已明确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应当找到可行的商业解决方案。例如,电力公司在售电之外,是否需要提供更多服务?是否需要独立第三方企业来供电,并提供相关服务?汽车厂商是否需要为它制造的汽车提供配套基础设施?

现在看来,由于近期业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技术、运营和政策问题上,还忙于为未来会兴起的第一波纯电动汽车热潮提供基础配套设施,上述问题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被解答。

据推测,2010年和2011年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第一阶段,2012~2014年是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技术、政策等起的作用要重于商业;随着其产量开始超过100万辆,并可以在全球进行大规模推广,整个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二阶段。

届时,随着政府开始撤回投资,并希望该产业能够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来承担基础设施的成本,上述问题在商业上的可行性和纯电动汽车总体价值链的重要性,将显著提高。在这一阶段,中国要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以保持产业继续发展。

充电标准制定

纯电动汽车产业正致力于解决充电标准问题。与其他行业发展初期一样,这个行业也将出现大批新标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纯电动汽车充电标准制定领域,处于领先的美国和欧洲推出了两种不同的充电插头。

美国的J1772插头由汽车工程学会(SAE)研发,可支持120伏和240伏充电;而欧洲则选择了曼耐克斯插头,它可支持240伏和360伏充电。两种插头的接头数量不同,尺寸大小迥异。

在快速充电标准方面,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制定的标准可支持500伏充电,已成为亚洲甚至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主流解决方案;欧洲地区则依然采用曼耐克斯标准进行快速充电。

目前,中国尚未正式推出自己的标准。2010年5月,中国宣布当时正在着手制定一个四等级标准,并将适时推出。考虑到中国汽车制造商会出口新能源汽车,因此在理想情况下,中国要制定充电标准,会结合当前国际上已经制定的部分标准,以降低成本。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