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商用车 > 正文

商用车或将回暖 天然气重卡成重点

    中国商用车市场似乎即将度过寒冬。随着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企业对于新增长点的不断挖掘,商用车市场在今年或将呈现出回暖趋势。

    近段时间,各大商用车企业都相继宣布2013年的销量规划。东风商用车公司宣布,今年中重卡销量不低于18万辆,市场份额不低于20%。上汽依维柯红岩为2013年定下了3万辆的销售目标,同比去年1.7万辆销量,增长幅度达70%。同期,陕汽高层表示,2013年将实现民用重卡8.5万辆的销售目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力争在两年内,进入“中国重卡第一阵营”。

    销量目标上扬的背后,显示了各家企业对于明年商用车市场的乐观态度。兴业证券的一位汽车分析师表示,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上升,以及货运盈利环境的逐步好转,前两年被压抑的换车需求将得到释放,重型商用车市场将率先迎来回暖。

    此外,随着各商用车商对于新车型的积极开拓和探索,以天然气重型商用车为代表的产品将会有更佳的表现。

    隐现政策利好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货车市场表现较为低迷,共销售330.38万辆,同比下降6.8%。在货车品种中,重型货车降幅居首,共销售63.6万辆,同比下降27.78%,降幅较上年同期增加14.34个百分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导致重型商用车市场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经济的下滑。在国内经济环境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重型商用车能否走出市场低迷困局?

    “政策因素是影响今年重型商用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乘用车市场联席会副秘书长杨再舜表示。

    关于排放升级的政策,在去年下半年再次甚嚣尘上。去年8月,环保部发布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第四阶段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放标准的公告》,明确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车用压燃式发动机与汽车必须符合国IV标准的要求。

    “原定于2011年1月1日执行的国IV标准执行政策已连续拖延两年,继续拖延的可能性不大。”上述分析师分析称。

    根据历史经验,排放升级时提前购车一般会发生在标准实施前的半年内。据估算,国IV车价格将上升1.5万元左右,油价成本将上升0.3元~0.5元/L。“这对目前价格处于30万元以下的重卡而言,是不容忽视的上涨,将促使提前购买现象增多。”

    据了解,中国重型货车八成左右的市场份额由国产品牌占据,产品价格多集中于30万元以内。该分析师据此认为,今年上半年,重型货车将呈现出回暖趋势。

    此外,杨再舜向记者表示,不排除国家会对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区域重型商用车市场的发展。

    天然气重卡发展迅猛
    商用车市场的回暖不能仅仅依靠于政策外力,更需要找准新的发力点,推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进一步带动销量增长。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城市的大气污染和能源紧张问题相继凸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重型商用车被视为打开出路的一把“钥匙”,逐渐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各商用车企业的宠爱。

    据了解,国内目前的天然气汽车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公交车CNG(压缩天然气)和LNG(液化天然气)的比例为2:1,重卡基本全为LNG。从2008年开始,我国天然气汽车行业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其发展速度远超客车和重卡行业增速。

    据“2012中国天然气汽车发展论坛”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在重型商用车整体低迷的情况下,LNG汽车在以年均20%以上的销售速度增长,CNG汽车销量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中国的天然气汽车保有量更是从2000年的不足1万辆发展到目前的100万辆。

    各家企业已经相继推出对应产品。据悉,陕汽、北奔、一汽解放、华菱、欧曼等重货车商纷纷加大了对天然气重卡市场的投入,其中陕汽具有先发优势,在LNG重卡领域一家独大。

    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天然气重卡市场规模突破万辆,同比增长60%左右,仅陕汽2012年就销售天然气重卡7000多辆,比2011年的3000辆高出一倍多。

    分析认为,伴随国家发改委去年10月底公布的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的正式实施,以及天然气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各商用车商将会在此领域表现得更为激进。

    杨再舜表示,商用车市场即使回暖,也不会恢复至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状态,随着增速逐步走低,最终将延续乘用车市场的发展轨迹。

    相关资料显示,对2013年的中国商用车市场,高盛公司预测有6%的增长,汽车产业咨询公司LMCAutomotive的预测相对乐观,认为可以达到10%,但该公司也表示,即使增长10%,2013年重型商用车销量达到70万,但仍达不到2010年销售100万的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橡胶信息贸易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