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从倍耐力被收购看中企海外发展

近日,非上市公司、中国最大的基础化学制造企业中国化工集团(CNCC),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公司与全球第五大轮胎公司——意大利大型轮胎企业倍耐力(Pirelli)达成并购协议,收购金额高达71亿欧元(约合481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意大利的最大一笔投资,也将成为最近三年中国制造业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

中国化工计划与倍耐力的股东成立一家新公司。前者首先以18亿欧元收购Camfin公司手中26.2%的倍耐力股份,并计划最终全盘收购后者。交易完成后,倍耐力将从米兰股票交易所退市。倍耐力CEO普罗维拉表示,这项收购将“保证倍耐力的发展和稳定”。收购完成后,倍耐力的年产量将翻番至1200万只轮胎。

中化集团近年来开展一系列并购活动,下属中化橡胶是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2014年11月,中化斥资6.4亿美元收购挪威REC太阳能公司。此次大手笔投资倍耐力,中化希望可以增加自身的技术能力,在帮助扩张自己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还能更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此前中国轮胎在美国遭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信达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郭荆璞认为,对于中化来说,并购倍耐力的时机非常合理。倍耐力可以改善中化的现金流,并体现在该公司2015年财务报表中。瑞银(UBS)预测,如果此次收购最后能够成功完成,对于世界轮胎产业会是一次洗牌,中化橡胶和倍耐力的合作将会产生一个轮胎巨头,占据10%的国际轮胎行业份额,仅次于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法国米其林(Michelin)及美国固特异(Goodyear)等竞争者。

倍耐力:全球高端轮胎翘楚

成立于1872年的倍耐力,拥有140多年的研发制造历史。该公司在全球设有24家工厂,拥有两万多名员工,2014年销售额超过60亿欧元,销售网络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高端市场排名第一。其生产的倍耐力轮胎,一直都是奥迪、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宝马、奔驰等高端汽车品牌指定的原厂配套胎。倍耐力是F1赛事轮胎官方赞助商,也是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的最大赞助商,倍耐力年历更是时尚界的风向标。

亚太区唯一的倍耐力生产基地——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兖州,由倍耐力和兖州华勤集团合资建立,其中倍耐力控股90%,中方占股10%。倍耐力中国的产品涵盖了卡车胎、轿车胎、高性能竞技用摩托车胎等。倍耐力称,兖州工厂在去年已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工厂。

倍耐力未来将会把业务分拆为汽车、摩托车轮胎和重型车辆轮胎两部分。其重型车辆轮胎部门会同中国化工控股的风神轮胎合并,从而使风神的产量增长一倍,组建成全球第四大卡车轮胎生产企业。近些年来,风神不断赞助各种大型国内及国际赛事,如沃尔沃帆船赛、中国越野拉力赛、女足世界杯、NBA猛龙队等,力求将自己的品牌形象拓展到海外。

抄底意大利

在欧元汇率持续走软之际,中国企业成群结队地走出国门。从葡萄牙保险业到法国旅游业,各行各业的国外企业都成为中国企业的收购对象。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每年的海外支出增幅约为10%。和美国不同,欧洲各国对中国企业与资本持欢迎的态度。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花掉了700亿美元。2015年至今,中国在欧洲的并购金额已达120亿美元,接近去年同期69亿美元的一倍。

英国媒体评论认为,本次交易主要针对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因为Camfin一半的股份被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拥有。交易完成后,该公司将不再是倍耐力第一大股东。而俄石油选择卖出股份,表明该公司在能源价格大降和俄罗斯经济不振的影响下,资金流面临困境。对于倍耐力来说,其第一大股东是欧洲和美国的制裁对象一事,无疑让这家公司感到不舒服。

过去一年时间里,中国投资者花费数十亿欧元资金,来收购意大利一些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公司股份,可谓“抄底意大利”,包括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意大利电信、意大利第二大银行Mediobanca、电缆巨头普瑞斯曼(Prysmian)、能源巨头埃尼集团(Eni)和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等。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国企业寻求取得其所投资之公司的控股权。

与此同时,对于遭受6年来第三次经济衰退的意大利企业而言,被中国“买下”也成为他们非常迫切的需求。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企业控股大约200家意大利企业。外媒的数据表明,2014年,在欧洲国家里,只有英国吸引的中国并购资金超过意大利。

摩根大通助阵

在中化并购倍耐力的交易中,华尔街银行摩根大通(JP Morgan)独家向中化提供了68亿欧元的过桥贷款融资。同时,摩根大通在这起收购中还出任中化橡胶的财务顾问;洛希尔(Rothschild)与中化财务出任中化集团的联席财务顾问;精品投行诺斯德(Lazard)向Camfin提供投行服务。

由于传统投行业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银行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提供过桥融资、对冲与利率掉期等金融产品向客户收取更多的费用,作为增加盈利的新模式。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向来以付费吝啬著称,大型国企的并购如中国南车与北车的合并、中信泰富的资产重组,并未给外资投行提供业务机会与收入。

文章来源:福布斯中文网(上海)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