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独家专访 > 正文

陈全世:政府对新能源车的作用有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 陈全世

“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合作高峰论坛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上,包括轮胎世界网在内的多家媒体,就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等问题,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进行了联合访谈。以下为访谈内容。

市场不可能来源于政府

媒体:国家之前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但今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出台后,国家似乎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纯电动汽车上。对此您怎么看?

陈全世:“十二五”规划对混动汽车、纯电汽车以及车用电池的发展都有规划,也都有资金支持,没有偏向谁、忽略谁的嫌疑。

但相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来说,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更长远,也更难一点儿。政府肯定是要去支持离市场远一些的产业,离市场近的,让市场去解决就行了。

媒体:目前来看,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政府的作用似乎很强大,您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调控呢?

陈全世:实际上,国外的事例证明,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方面的作用力是有限的。

根据德国同行的经验,政府能够做的,一方面是从研发上予以支持,在市场还不明朗的时候,政府需要在研发上给钱;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基础设施,如充电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这点只有政府才能做。因为一是需要资金投入,二是需要政府规划。

然而,一旦项目到了盈亏平衡点,例如充电站可以挣钱了,政府就应该考虑退出。

政府还可以做的是,在初期,对用车成本较高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德国方面的同行表示,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想要靠政府的力量来形成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对于将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的方式,让用户喜欢、主动去购买这个车更重要,而不是为了响应号召,做“面子工程”。

商业模式成市场化最大掣肘

媒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统计数据显示,其每个月的销量都不多。您觉得,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全世: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制造这个车是要卖给谁。

一方面,很多汽车厂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都是根据国家项目去定的,具体卖给谁他也不知道;另一方面,厂家既然不清楚客户群是哪些人,也就不知道该按照谁的要求去开发,而汽车又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产品,要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必然导致无人问津。

因此,我觉得商业模式没有搞清楚,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根源。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是:国家有项目就做几辆车,但至于能不能卖出去,卖给谁,根本没人管。

媒体: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重点在哪里?

陈全世:有人说,解决商业化模式只需解决充电模式,这是错的,充电模式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用户要不要买新能源汽车,要买什么样的车,这才是商业化的关键。

媒体:是否偏商业用途的电动汽车,如公交车、出租车等,更容易打开销量?

陈全世:目前的这种行为都是政府在推动。事实上,我个人觉得,用纯电动汽车做出租车只能是一种展示,没有市场前景。如果政府不支持,没有一个出租车公司会去这么做。

首先是这种汽车充电时间长,然后是续航里程差,如果是换电,那投入更是天价。因此,这种市场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给了钱就做,不给钱就不做,这不叫市场,或者说叫“政府市场”。

电池企业大多将难存活

媒体:您觉得国内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要多久?这期间,混动汽车是否会占据主导?

陈全世:这要分开谈,看什么样的车型。混动商业车我觉得会很快商业化,但乘用车难度很大。因为商用车体量大,集成度没那么高,而混动乘用车从样车到量产,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丰田普锐斯车型投产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立项,90年代研制出样车。我们国家现在开始研究混动乘用车有些晚了,增程式混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还是可以的。

此外,还有一点,日本的汽车公司已经对混动汽车方面的技术申请了相当多的保护,丰田公司在普锐斯车型上有几百项专利,我们国家越得过去吗?这是个问题。

媒体:国内的车用蓄电池技术达到商业化的地步了吗?

陈全世:电池是可以的。当然,一次充电跑500公里是不可能的,但是根据规定,正式的汽车企业,纯电动汽车的时速不低于30公里、续航里程达到80公里,就可以上牌照了。对于这一标准,国内的车用电池完全可以达到。

但国内目前生产这种电池的厂家至少有100家,不是每个厂家的产品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需要认证。我估计,到最后,这些企业最多能存活下来10家就不错了。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