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乘用车 > 正文

国产乘用车出口遭遇“两连跌”

今年以来,就在人们较多地关注2014年国内汽车市场种种变化,以及对2015年汽车市场的影响与展望之时,却忽略了国产乘用车出口连续下降的事实。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乘用车出口53.30万辆,比上年下降10.61%,这已经是继2013年下降9.82%之后的“两连跌”(见表一)。

表一:国产乘用车历年出口量及增长率

 

出口量(辆)

同比增长(%

 2008

347636

-

 2009

149556

-56.98

 2010

282931

89.18

 2011

476072

68.26

 2012

661204

38.89

 2013

956286

-9.82

 2014

 533009

-10.61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整理)

2014年,乘用车出口遭遇“两连跌”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的出口大户或品牌出现较大面积的下降,直接导致出口总量的再次下滑,且同比下降的幅度已达两位数。

如在乘用车出口“十强”企业中,奇瑞、吉利、长城、江淮和上海通用、本田(中国)等,在2014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其中,吉利汽车出口6.19万辆,比2013年下降47.99%,已经接近于“腰斩”;而长城汽车出口只有3.13万辆,同比下降27.14%。

在2014年乘用车出口“十强”中,只有力帆、华晨和上汽通用五菱的增幅较高,分别为21.62%、16.25%和14.90%,但因为3家企业之前的乘用车出口基数不高,进而也没有较大的总量(见表二)。

表二:2014年国产乘用车出口“十强”企业

 名次

企业

销量(辆)

增幅(%

占比(%

1

奇瑞

112136 

-13.83 

 21.04 

2

力帆

70812 

21.62

 13.29 

3

吉利

61864 

-47.99 

 11.61 

4

上海通用

50133 

-20.63 

 9.41 

5

华晨

31556

 16.25 

 5.92 

6

长城

31330 

-27.14 

 5.88 

7

江淮

28980 

-2.47

 5.44 

8

本田(中国)

22685 

-5.86

 4.26 

9

华泰

 19945

-

 3.74 

10

上汽通用五菱

 17092

14.90

3.21

 

 446533

-

 83.80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整理)

其次是国内大集团的乘用车出口量微乎其微,乏善可陈。上汽、东风、一汽和长安等没能给外界一种整体的、战略层面的出口印象,任由旗下子公司信马由缰,最终也只落得散沙一片。

如一汽集团(森雅、佳宝)、一汽轿车(奔腾、欧朗)、一汽-大众(捷达)、一汽夏利(夏利)和一汽海马(福美来等)5家企业都有乘用车出口,但最多的只有一汽轿车的5646辆,最少的只有一汽-大众的27辆,5家企业的总出口量只有1.38万辆,累计之和也进入不了乘用车出口“十强”。

东风集团也有神龙、柳汽、小康、郑州日产、东风股份和东风乘用车等6家企业有出口,其中出口量最大的为5727辆(东风小康),最少的为404辆(东风柳汽),6家累计之和只有1.08万辆,还不及一汽集团的乘用车出口量。

上汽集团虽有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两个合资企业进入乘用车出口“十强”,但是其自主品牌部分的荣威、MG两大系列产品出口总量不到1万辆。

长安集团的长安(出口15047辆)、哈飞(出口276辆)、江铃(出口242辆)和长安标致雪铁龙(出口7辆)4家企业,累计出口不到1.56万辆。

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国内乘用车出口总体上依然是“靠天吃饭”。在企业层面,一方面,奇瑞、吉利、长城和江淮等进行了持续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也存在盲目乐观的现象,如几年前,有车企甚至给出2015年,“年出口量将占据总销量的四分之一”、“最终将实现三分之二的出口”等宏伟目标;另一方面,本该肩负出口重任的国内大集团,既无长远战略,也无实战战术,最终导致旗下各个企业分散出击,各自为战,结果可想而知。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