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零部件 > 正文

外资企业夺走零部件过半市场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成长壮大。但行业内广泛存在着“重整车轻零部件”的观点,亟须加大对零部件规模的投入力度,以提升其工艺水平和研发能力。

近年来,中国逐步放开了汽车零部件企业合资的股比限制,越来越多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同时,德尔福、电装、住友、美国德纳、法国法雷奥、日本富士通电子等零部件跨国巨头竞相在中国扩大投资规模。

市场高速增长

有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至少还有10-20年的高速增长期,汽车零部件服务及售后服务市场将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庞大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配行业规模产值可达到2.5万亿元。

虽然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形成了两万多家企业的规模。但在国内市场,主要汽车零部件几乎全部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商务部数据显示,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外资企业所占份额分均达到100%。外资零部件企业去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约为90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零部件市场的54%。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技术、系统以及零部件的全球性供应商,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松下恭规表示:“电装希望在中国市场的各个领域做出努力,取得发展。我们相信不只是乘用车,在商用车、摩托车、二手车市场中国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我国,在加剧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带动和促进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据了解,电装公司2012年对位于上海的技术中心进行了迁移和扩充,投入规模达5.5亿元,员工扩充到500人,设置了风洞等设备,希望籍此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有专家表示,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制造中心。

外企发力因地制宜

面对高速增长的中国零部件市场,跨国企业纷纷加快了布局的脚步。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汽车社会蓝皮书》认为,2012年中国正式进入汽车社会,每百户家庭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20辆。中国以私家车为主体的汽车社会已然定型。有专家指出,进入汽车社会就必须更加关注法律、能源、环境、交通文明、文化等汽车大环境。

这与电装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不谋而合。“目前,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需求是‘汽车普及’以及‘经济型’,所以,除了一直重视的传统常规技术外,我们也积极开发了更多针对中国市场的技术、产品。”松下恭规表示,“为了把中国市场及汽车厂商的需求及时反映到产品开发中,通过与汽车制造厂和有识之士等进行广泛的讨论,意见交换,探讨制定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从而进一步明确今后的本土化计划。”

面对接二连三的雾霾天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再次被提上日程,在采访中,松下恭规就再次强调:“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中国开展新能源事业,并把具体计划作为今后的重要课题。”

电装在上海技术中心就专门设立了混合动力技术部门,据悉,上海技术中心将重点致力于对车辆动力控制系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系统、驾驶辅助系统、远程服务系统和热控制系统的研发。希望籍此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行业亟待创新

与整车合资政策不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没有股比限制,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中国自主品牌零部件只能用资源、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市场份额。

“国内零部件企业并没有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而一起取得长足的进步,其关键原因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不重视技术力量的投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曾表示,如何实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中国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所普遍面临的难题。

有专家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更加注重对于外方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谨防急功近利和盲目照搬,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更大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