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后市场 > 正文

汽车后市场五大瓶颈及“法宝”解析

汽车 后市场 瓶颈

从业人员素质低 VS 各地举办技能竞赛

在巨大市场空缺的形势下,国内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不得不将进入的门槛降低,这样就出现了大量小规模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这些小企业在进入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之初,只是看到了这块的巨额利润,并没有在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因此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的问题,成为制约后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从业人员素质低这样的行业现状,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开始寻求解决途径。从业人员素质低,当然就要加紧培训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但是,人才的培养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各地开始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以期用这种方式弥补后市场的人才缺口。

职业竞赛这种形式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吗?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职业竞赛上花费的时间远不能弥补高级技工误工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参加竞赛带来的经济利益远不如高级技工修车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由此看来,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并不是培养大规模汽保人才的最好途径。

业内人士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还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

企业良莠不齐 VS品牌化经营

所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汽车后市场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各家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遇倒了相同的问题:企业发展良莠不齐。

2002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相关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后市场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是,随着国内汽车后市场的成熟,国外汽车后市场的行业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这就更加剧了我国的汽车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相对发达国家成熟的汽车后市场经营模式,我国汽车后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消费理念相对滞后、消费区域零散杂乱、缺乏具代表性的品牌、相对狭隘的管理机制等因素,都制约了整个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是不容乐观的消费现状,针对这样的现状,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规模化与品牌化是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最终之路。

资源利用率不高 VS 连锁化综合化经营

在强大的市场份额面前,整个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都是欣欣向荣的,汽车维修保养企业的发展是欣欣向荣的。但是,就目前整体的后市场而言,却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4S店。

4S店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0年之久,它们对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中国是“万国牌子车”,品牌很多,4S店只是单一的品牌维修,这样难免就有资源浪费的嫌疑。

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连锁性、综合性的修理厂,连锁性的修理厂无疑可以将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在美国,超过500家的连锁维修配件销售公司有20多家,维修配件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配件市场的70%~80%。连锁维修配件销售公司整合集中了各种品牌汽车的维修零部件,打破了汽车制造商的垄断,形成了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采购、供应网。

我国相关的法规指出:“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应当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价格的要求,建立连锁经营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手册,加强对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经营行为的监管和约束,杜绝不规范的商业行为。”可见,国家相关政策对于连锁加盟形式是比较支持的。

在目前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中,连锁经营在创新中拥有了规模化的起步和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逐渐成熟的中国汽车后市场,连锁化、综合化的经营模式或能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企业郊区化 VS 建立社区快修店

业内人认为,目前国内的汽车快修业务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快捷的作用。大型汽配城、4S店位置相对偏远,中小规模的汽车快修店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区,因此,修车至少要耗费半天的时间,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虽然目前社区周边的有少量的维修厂,但是无论从规模还是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各方面来说,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无疑,这样的布局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更加美观,但是,这却给广大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分析人士认为,将标准化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快修店建在社区周边,特别是社区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晚上把车送到店里维修,第二天就能正常工作,既方便,又节约了时间。由此可见,快修店进社区是民心所向。

沟通不顺畅 VS 打造交流平台

汽车后市场存在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商和终端使用者不能有效沟通。这与我国的现行体制密不可分:二者分属于不同部门,没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生产企业怎么保质保量地给维修企业和车主提供优质的配件,这是一个问题。此外,生产企业的产品好,维修企业还必须认识到这个配件是优质的,愿意采购这样的配件。既然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二者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那么就要建立有效的平台,供二者沟通交流。

要解决这一发展瓶颈,最根本的措施就在于能否很好地实现用户与厂商的直接对接。行业展会正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

文章来源:易车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