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高端访谈 > 正文

杨忠伟:自主研发技术很尴尬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起源于欧美,主动安全产品的研发历程主要分为感知、预警、主动干预、无人驾驶四个阶段。

 4月21日, 2014北京国际车展汽车安全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北京万得嘉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伟作为企业代表嘉宾参加论坛,并就汽车主被动安全产品的一些问题,接受了轮胎世界网编辑的专访。

据悉,2014北京国际车展汽车安全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中国工业报社主办,美国TRW(天合)汽车集团协办,中国工业新闻网、轮胎世界网承办,主题为“用安全的汽车产品打造安全的汽车社会”。

国内主动安全技术应用很少

轮胎世界网: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安全零部件供应商,你很了解国内外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及产品发展现状,请介绍一下。

杨忠伟: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起源于欧美,主动安全产品的研发历程主要分为感知、预警、主动干预、无人驾驶四个阶段。欧美国家已经成功走过了前三个历程,相关产品也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汽车市场上。

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七项,分别是车道偏离报警系统(LDWS)、碰撞预警系统(FCWS)、盲点监测系统(BSD)、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车道保持系统(LK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AEBS)、自适应巡航系统(ACC)。同时相应的欧美法规也已经把主动安全技术纳入其中。

轮胎世界网:主动安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如何?

杨忠伟:国外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引进国内已有多年。国内多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以及高校研究机构也一直致力于主动安全技术的研发,但由于受限于相关零部件技术水平以及应用环境,国内企业主动安全的相关技术并没有大批量应用。

自主研发技术不被认可

轮胎世界网:国内企业的技术差距主要表现在哪里?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杨忠伟:刚才说过,国外已经走过感知、预警、主动干预这三个阶段,但很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还停留在预警层面,并且这个层面的产品在实际中也还没有装配使用。

目前,我国在主动安全上几乎没有任何标准,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本来决定2015年加入一些主动安全预警层面的内容,但是后来受限于国内零部件的水平,也没有推行。即便是推行了相关技术,中国的主动安全集成技术开发也会被博世和大陆直接打掉。

轮胎世界网:这又是为何?

杨忠伟:因为现在涉及到执行层面的技术,不可缺失两个关键执行部件,一个是ESC控制系统,另一个就是雷达系统。而国内基于车载视觉上的主动安全产品只能做到预警阶段,并且在执行层面上精度不够,还容易受天气等各种情况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规部门推行了相关执行层面的法规,例如ACC、AEBS等,很可能这些关键技术都会被国外垄断,因为现在国内技术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轮胎世界网:国内开发技术目前的使用情况怎样?

杨忠伟:在国内,ESC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一些高校和零部件厂已开发出一些产品,功能也都不错。但是,国内的主机厂,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不认可,不认为中国能开发出这个层面的技术。我认为这也是行业的一个悲哀。

实际上,汽车安全是一个烧钱的行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内企业的起步本身就比国际性大企业要晚得多,技术水平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消费者不认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不支持,而国外品牌一定不会选择国内的主动安全技术,导致国内主动安全技术的研发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民族精神

轮胎世界网:您是否认同“主动安全是汽车的未来”这个观点?中国的主动安全技术未来该如何突破尴尬境地?

杨忠伟: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实际上,汽车安全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三个,即主被动安全集成技术、零事故安全车以及车联网技术。

目前,中国的汽车主动安全领域处于相当不利的发展阶段。如果没有政策法规、消费者、或者主机厂的支持,说严重点,很可能这个行业会死亡。我希望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能够多支持国内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被国外垄断的一些技术的发展。

轮胎世界网:中国汽车自主技术若要获得发展,你觉得还需要哪些必要因素支持?

杨忠伟:前段时间,有关中国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中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与国外合资很长时间以来,利润没赚到多少,技术也没学到,从而把汽车技术没有向前发展的原因都归结到这里,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实际上,中国的汽车产业真想发展,就要有一定的民族精神。如果没有自主汽车品牌的支持,不管是自主品牌的零部件还是整车技术,都要远远落后于国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又没有技术的更新,就形成一个死循环。只有当中国消费者像日韩早期那样多一些容忍,多一些耐心,自主品牌才有机会成长。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