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热点 > 正文

工信部首次淘汰“僵尸车企”

近日,工信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2〕349号)的规定,宣布48家汽车企业在2015年10月31日之前依然无法通过相关考核,将被暂停汽车产品的生产资质,退出汽车行业。这些被亮红牌的企业将成为国内首批退出汽车行业的车企。

“僵尸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毒瘤”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其所熟知的中国汽车品牌不过十几家。但实际上,根据工信部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目前各类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企业多达1300家。在这些车企中,有一大半企业是被业内称为“僵尸企业”的劣质企业。

之所以称之为“僵尸企业”,是因为他们的产销量为0或者很少,但却常年存在。以这次公布的车企名单为例,吉林通田汽车、石家庄中博汽车、高碑店市中客华北汽车,其产品早已在市场上难寻踪迹,众多消费者以及行业内人士都几乎闻所未闻。

然而,这些早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却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根源在于他们有汽车生产资质,这个资质就成为其存活的“壳资源”,虽然自己没法利用起来,但却可以拿出来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利益寻租,甚至滋生腐败的空间。而此次工信部的红牌预警,恰恰就是打掉局部垄断,让所谓的“壳资源”变得一文不值,消除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毒瘤”。

淘汰劣质企业,符合中国汽车产业规范化治理的方向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行业管理部门与时俱进,优化中国汽车产业管理体系,为中国品牌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而纵观国内汽车产业管理体制,虽然几十年来持续完善,为推动汽车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一些困扰汽车产业发展的老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汽车生产准入方面,长期以来投资、控制、准入的老思路一直得以延续。

与美国汽车业实行的“自我认证”即汽车制造商按照联邦汽车法规要求自己进行检查和验证相比,中国的汽车生产资质管理仍然保留着过多计划经济的思维。在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微增长,急需创新升级的格局背景下,正如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在泰达国际论坛上发言所表态的,汽车强国需要一个规范治理,鼓励创新,优胜劣汰的环境。

优胜劣汰,加大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准入

如果说此次工信部向48家车企亮红灯开了一个好头的话,那么在淘汰劣势企业的基础之上,则还需要趁势而起,鼓励一大批创新企业进来。

在当前以低碳化、新能源、智能化的产业化浪潮推动之下,目前在中国,乐视、阿里、腾讯为代表的诸多互联网公司投身造车,“互联网+”正成为中国汽车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虽然不可否认其中有一些迎合资本市场的噱头,但总体而言,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迎来的一批新鲜的创新血液。

如果说要积极为那些不合格车企亮红牌的话,必须同时大力为这些创新型企业亮绿牌,鼓励他们先行先试,和传统汽车企业一起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工信部此次为48家车企亮红牌,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行为,人们也期待能为更多的新鲜血液大开绿灯。

文章来源:新浪汽车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