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热点 > 正文

自主品牌汽车召回数量大增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19415件,其中,汽车相关投诉26251件,在整个商品大类中排行第三,仅次于通讯类和服装产品。在针对汽车的投诉中,质量问题占10230件,合同和售后问题分别达到6104件和4111件。

这意味着,虽然近年来,随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及“汽车三包法”的实施,国内汽车质量和服务都有所提升,但汽车质量问题依旧是汽车相关投诉的主要问题,占比接近40%。因此,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汽车质量和服务,并完善汽车召回以及三包等后续消费者权益问题,将成为改善目前汽车消费环境的关键点。

自主品牌招回量大增

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汽车召回批次超过140批,涉及汽车总量接近507万辆,与2013年的530余万辆相比有所回落。其中,一汽大众、广汽本田以及上海通用三大生产厂家召回汽车总量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9.78万、58.24万以及51.42万辆,在整体召回数量中占比接近40%。

与此同时,在刚过去的2014年,自主品牌的召回数量也有大幅增长。据统计,2014年共有十余个自主品牌实施召回,涉及车辆超过126万辆,接近2011、2012、2013年三年自主品牌召回车辆的总和。

“汽车召回量的增长并不等于质量问题的下降。”汽车分析师张志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强调。

据其介绍,尽管从2004年开始,国内就已经建立起了汽车召回制度,但直到2012年《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公布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及“汽车三包法”出台后,对有缺陷的汽车进行召回才得到更为严格的执行,而企业也才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对待召回。

因此,在他看来,主动的汽车召回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负面的事,特别是对自主品牌来说,正说明了其对产品品质的自信,而提前对“将发生”的问题进行干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的安全性。

其实,大规模的汽车召回并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在国外,汽车召回也是常态。据美国NHTSA网站数据,2014年美国共召回汽车超过6050万辆,其中,仅通用就召回了约2700万辆汽车,占比超过40%。

电子电器故障日渐突出

在涉及召回的汽车质量问题中,动力系统缺陷依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有206.5万辆汽车因为发动机缺陷而被召回,在整体召回数量中占比超过40%;其次为电子电器缺陷导致的召回量共计167万辆,占比33.4%。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因此发动机故障是整车故障中最让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因发动机缺陷而导致的召回一直是汽车召回中最重要的原因所在。然而,因电子电器缺陷而导致频繁召回的情况却是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

近年来,随着车联网的兴起和大规模发展,电子电器元件在汽车上的应用愈加普遍。此前,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戴文涛曾表示,“现在一辆车的电子化程度已经达到20%~30%”,与此同时,随着车载娱乐系统的兴起和车联网的普及,车身电子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在他看来:“未来,电子电器的故障问题或许会让大家越来越重视。”

在此之前,曾有黑客公开表示,可以利用车载应用程序中的系统漏洞远程对特斯拉进行控制,比如开锁、开启天窗等。因此,在汽车互联网化的大趋势下,车企如何加强防范,为车主构建更为安全的用车环境,将成为汽车质量安全之外的,一个让消费者关注的新话题。

供应链管理挑战

与此前相比,2014年的召回案例中,大规模的联合召回时有发生。因供应商高田气囊存在问题,日系车企去年集体中招。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125万辆被召回的日系车中,绝大部分缘于高田气囊故障。

此外,造成去年自主品牌召回量大幅攀升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共用零部件厂商的质量问题。

去年8月,上汽乘用车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因油泵法兰支架回油管接头可能出现裂纹,并可导致燃油泄漏从而引发安全隐患,故将召回58477辆荣威550轿车。据了解,其油泵动力总成的供应商为联合电子。在此之后的11月17日,奇瑞、华晨以及长城汽车又因为同一问题召回近56万辆缺陷汽车,其共同的供应商也为上述联合电子。

这事并没就此结束,在今年1月,包括长安、海马、福田以及吉利、浙江豪情和一汽夏利等几家公司,又因上述同一供应商的同样原因宣布召回共计304935辆存有缺陷的汽车。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消息称,不排除仍有别的企业存在上述燃油泄漏隐患,因为联合电子是国内多家合资和自主品牌的共同供应商。

眼下,由零部件供应商原因导致的大面积召回情况越来越频繁,而未来,随着汽车平台化、模块化趋势的加强,通用零部件比例的上升,如何加强对零部件供应链的监管和质量把控,以避免上述大规模召回事件的发生,将成为车企供应链管理上的重大挑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