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 > 正文

一个苏北小镇里的钢帘线故事

在江苏兴化的戴南镇,有一条静静流淌的茅山河。茅山河穿过全镇,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滋养出一家和世界巨头相抗衡的轮胎骨架材料生产企业——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只有10名工人、几十万元家当的乡镇小厂,到打破国外巨头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再发展到拥有数千名员工、上百亿元资产的现代民营企业,建起世界最大的“钢帘线城”,兴达只用了短短的20多年。

兴达1986年创办热电厂并小有成就,然而厂长刘锦兰并不安于小富,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和考察,他把目光瞄准了子午胎的“脊梁”——钢帘线。

钢帘线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被誉为金属材制品中的“皇冠”,涉足该领域风险很大。但刘锦兰自有道理:全国大搞道路建设,车用子午胎的普及率会大幅度提高,子午胎用钢帘线的市场需求必定剧增。“钢帘线是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市场潜力大,如果不搞这个项目,失去的将是发展的机遇。”

然而,1993年,企业经过千辛万苦后才投入生产的钢帘线,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出现粘合力偏低和断丝等严重问题。30多吨废品使得兴达一下子损失了6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巨额亏损让刘锦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当地一位领导曾下令兴达的钢帘线项目下马:“再不下马你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刘锦兰却挺直了腰杆回答:“此时下马才是历史的罪人!”他心一横,带领全厂职工又投入了新的技术攻关中。外来的专家走了,他组建自己的技术攻关小组,不断地进行试验对比检测数据,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自行研制出了张力器、钢丝预变型器,从根本上攻克了技术难关。1999年,兴达钢帘线产品第一次扭亏为盈。

发展步入正轨后,为了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兴达先后投入巨资从意大利GCR公司、德国莱茵公司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把产品附加值提高近一倍,产品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但刘锦兰认为,对外来技术只能移植,不能克隆,创新才是企业效益增长和持续发展的根本。经过消化吸收,兴达又自主开发了一批专利技术,其子午线轮胎专用高性能新结构钢帘线生产技术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离不开人才。20多年来,兴达积累了百亿元资产,但在刘锦兰眼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比巨额资产更宝贵。钢帘线是由一根根钢丝拧成的。以往,一根钢丝断了,捻股机仍然高速运转,造成成品率下降。六分厂一位名叫姜华的职工对破解这一难题着了迷,并很快研制出了断丝保护技术,将钢帘线产品合格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刘锦兰将这一技术命名为“姜华断丝保护法”。

如今,兴达已跻身国际同行业三甲之列,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与外资钢帘线生产企业并驾齐驱的钢帘线生产商。然而,创新始终被视为发展之源泉,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超过销售收入的3%,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和行业表彰。

兴达崛起至今,无数人问过秘诀在哪里。董事长刘锦兰一语道破天机:“企业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深层次看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兴达‘立德、立功’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迅速崛起。”

老职工徐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的时候,兴达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只用9个月就建成了年产4万吨的兴达六厂,产能一下翻了一番。但六厂新职工占了95%,技术生疏一度影响了钢帘线成材率。老厂职工得知后,利用下班时间主动来帮助新工人掌握技术。仅仅半年,兴达六厂的成材率迅速提高。”职工马卫军说:“我就是曾经接受过老职工培训的新工人。现在我作为一个老工人,还要保持兴达职工传帮带的传统。”

刘锦兰回忆这一段往事时感慨颇深:“兴达不论是工人还是领导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不同的主人,就像那根根帘线拧成的绳,有劲,抗得住风险,凝聚成一个敢于跨出国门争一流的坚强集体。”

文章来源:中国橡胶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