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 > 正文

德国海归和他的割胶机

一次旅行,让这位80后创业者与橡胶树结缘,自此,他踏上了研制割胶机的漫漫旅程······

“德国海归的经济学硕士”、“企划公司负责人”,看到这些鲜亮的词,我们很难想象这会与割胶这样一个传统产业有何关联。然而,一次旅行,让许振昆这位80后的创业者与橡胶树结缘,自此,他踏上了研制割胶机的漫漫旅程,十余次的尝试,他从未放弃。当他带着最新一代的割胶机亮相在2015年泰国 “奔甘橡胶节”上时,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当场表示:“你的割胶机要在泰国推广,我给你当形象代言人 。”

一场旅行 与橡胶意外结缘

这位80后创业者是德国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北京打拼,头脑灵活的他很快有了自己的企划公司,并投资铁矿等项目,可以说衣食无忧。2010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许振昆来到海南旅游,为了更加亲近自然,住在了当地农民的家里,正是这次旅行,让他与橡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振昆发现,当地农民几乎家家都在种植橡胶,而割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为了保证橡胶的质量和产量,割胶工需要每天凌晨两点开始作业,从事枯燥重复性的工作,作息时间常年颠倒,湿热、多蚊虫的工作环境让许多农民都患上了强制性脊柱炎、风湿、类风湿的毛病。“能不能研发一台机器,解放割胶工呢?”许振昆萌生了这个想法,“我本来打算在海南玩两个星期,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在那呆了四个月。”

在这四个月里,许振昆一头扎进橡胶林里,收集了大量的专业数据,包括割胶效率、出胶时间、割胶的角度与深度,橡胶树的割胶年限和废弃时间等。中国的橡胶树根据地域不同,每年7-8月份开割,割胶年限约为36年,割胶时呈180度弧线,每两天割一刀,割树皮的厚度为1.1毫米,贴近树干出胶层“水笼皮”只能割0.1-0.3毫米,对技术要求极高,割深了则会伤树。四个月的考察,为许振昆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让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割胶的行家。

许振昆在调研中还发现,割胶工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国内,尽管割胶工的薪酬福利在不断改善,以国内某大型天然橡胶企业为例,2009年割胶工最低年社会保险费仅为3804元,2013增加至8736元,增幅129.7%,但每到收胶季,还是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同时,割胶工还出现了断层,现已大部分老龄化逐年达到退休年龄。生产条件艰苦,这些胶工退休后无法吸引其他从业人员参与到割胶行业中,使得胶工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在1998年的时候,日本与新加坡已经研发出了自动割胶机,但属于手持式的,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售价非常高,大约在400-800美元一台,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得到推广。而我国也在十年前就提出要发展自动割胶机,但由于稳定性、成本等方面的难题,至今依然没有研发成功。

出于对割胶工的情怀和商机的把握,2010年8月,许振昆回到北京后,毅然决然的关掉了企划公司,放弃了铁矿等所有投资项目,组织人员,成立了公司,开始踏上了割胶机研发的征程。

一份坚持 破解成本难题

从2010年研发至今,许振昆不记得自己度过了多少不眠的夜晚,五年时间,前后投入了 700多万元人民币,研制出了12代产品,直到最后一代他才满意。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来时,他笑着说:“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做一件事,一般两年后不成功就放弃了,但我不一样,我会一直做下去,力求完美,同时前期的调研也让我也坚定地看好割胶机未来的市场。”

其实,从第二代割胶机开始,机器在精度和功能上就已经达标,但是成本太高,要5000元人民币一台,农民无法承受,投入市场根本不现实。于是,从第三代开始,许振昆和他的团队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到节省成本上。

想要降低成本,又不想降低机器的精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许振昆开始到各地求教专家。五年间,很多科研人员因为完不成任务而选择了离开,但性格倔犟的许振昆并没有放弃,至今他的研发团队已经换了6拔人,经过不断的磨合,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当前科研团队已经比较稳定,里面包含了航天六院的外聘工程师 ,参与过神舟十号部分零件的研发。

经过不断的研究,通过将控制精度的精密仪器换成机械,当前一台机器的售价降到了1000元人民币左右,并在国内申请专利6项,申请国际专利两项。许振昆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割胶机要求一树一机,在东南亚,一户居民拥有3000棵橡胶树,3年可收回成本,国内每户拥有800棵树左右,6年可收回成本。

当前,许振昆的割胶机可以完全投入到生产中去。通过割胶机上的定时系统,割胶机可以选择出胶量最好的时间进行割胶,30秒钟便可采割完成,农民无需半夜在湿热的环境中劳作,可以释放90%以上的劳动力,缓解了用工荒的问题,胶农只需要早上前来收胶,从事除草、施肥等工作即可。同时,割胶机的稳定性更强,由于割胶工技术熟练度的差异,伤树率在40%-70%之间,割胶机可以通过精准的设置,实现0伤树率。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割胶季经常会出现雷雨天气影响橡胶的收割,但全封闭的割胶机能够实现雨天作业。

除了实现基本的割胶功能,在每台割胶机上还有一个芯片,可以记录在什么时间割到的胶品质最好,出胶量最大,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数据集中管理,搭建橡胶行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便可以确定收胶时间、频率、施肥的强度等,从而更加科学的管理胶林,提升橡胶的品质和产量。

一次结合 打开国际市场

割胶机研发成功后,面临的便是推广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许振昆了解到橡胶谷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多种孵化服务,同时,橡胶谷内聚集了包括天然橡胶、轮胎、橡胶机械等贯穿整个行业上下游的企业,这也有利于对割胶机的推广。

2014年4月,许振昆从北京赶到青岛,通过深入了解,当年年底,他决定将企业进驻到橡胶谷中,期望借助橡胶谷的平台进一步推广割胶机。2015年,在泰国一年一度的“奔甘橡胶节”上,割胶机随橡胶谷在泰国正式亮相。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听到产品介绍后,当场表示:“你的割胶机要在全泰国推广,我给你当代言人。”初出国门,便大获全胜。

许振昆表示,割胶机刚开始时是按照海南的橡胶树来研究的,但在到泰国后发现,国内外的橡胶树还是有差异的,泰国的橡胶树树皮厚、树硬、出胶量大,因此许振昆又对割胶机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预计年内可在泰国进行上市销售。鉴于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等原因,割胶机的销售将秉持先国外后国内的原则,会先在东南亚等产胶大国进行推广,预计三到五年内在到国内销售。

当前,国内外很多天然橡胶企业、胶园主都看好割胶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割胶工人短缺的情况下,割胶机无疑解决了这个难题。许振昆表示,当时研发割胶机的初衷更加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能够改善割胶工的工作环境,虽然割胶机的研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自己和团队还是会不断地更新换代,让农民更加轻松,让胶林的管理更加科学。

文章来源:聚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