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发展致轮胎行业整合加剧
2019年以来,多家轮胎企业陷入破产的命运。
有业界人士指出,银行抽贷、高利贷、环保压力,是轮胎行业“倒闭潮”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轮胎企业处于困境
新年钟声敲响不久,成立仅仅五年的山东国鹏橡胶有限公司,被法院裁定破产,并以2.2亿元的价格起拍整体资产。
这是2019年,第一家破产被拍卖的橡胶企业。
据统计,2019年还未过半,已经有133家轮胎、橡胶及轮胎相关企业消失。
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公开平台上进行资产司法拍卖的橡胶及轮胎企业,共计27家(拍卖资产在百万元以上)。
其中,轮胎生产企业有8家,非轮胎橡胶制品企业共有15家,废橡胶企业1家,合成橡胶生产企业1家,轮胎贸易商两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拍卖中,只有极少数企业出售成功。国鹏橡胶经历过三次流拍,以1.66亿元(六折)抛售。
据某轮胎企业内部人员称,这样的现状,和轮胎行业产能过剩有很大关系。
他说:“一些老旧型轮胎厂家的设备质量,不可能让别人看得上。”
“整合潮”或愈演愈烈
据介绍,轮胎企业濒临倒闭,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银行抽贷。
据悉,轮胎企业向银行借债,主要是为了投资轮胎生产线。
轮胎厂投资回报周期长,银行抽走资金会导致不良记录,进而影响后续贷款。
其次是高利贷。
民营企业从民间融资、小贷公司等借高利贷,有的年化利率高达30%以上。
这让不少民营企业运营成本高企。
第三是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
据介绍,山东省有20多家轮胎、橡胶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处罚。
他们想不断升级环保设备来满足环保要求,但资金筹集慢,建设周期长,达到要求的可能性相当低。
不过,正新橡胶一名销售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轮胎倒闭企业的数量,不仅相较倒闭“重灾区”山东省来说不值一提,在全国计算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国内轮胎行业经过多年井喷式的粗放发展,造成了目前供大于求,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
正新这名销售负责人指出,非良性的企业最终还是会面临出局命运。
据悉,有一些企业需要出售资产,清偿债务,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引进外来资金恢复了生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