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 > 报告 > 产业分析 > 正文

报告: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走势

一季度国内GDP数据增长7.7%。数据出来之后,国际资本市场应声而落,这凸显出中国经济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市场预期和实际数据略有差距,当时很多市场人士预计,中国一季度GDP增长率大概在8%左右。事实上,市场预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市场人士可能考虑到了换届效应带来的影响。实际政府换届之后,对整个经济的把握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特别把“防风险”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跟去年相比,构架方面今年并不是主要矛盾和问题,新问题是风险防控,特别是在财政和兼容领域的风险防控。今年一季度7.7的GDP同比增长数据,与去年四季度的7.9相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如果从环比增长来看,增速还是有所提高的。从一季度来看,有两个有利情况,也有两个新挑战。

有利情况是:首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特别是铁路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其次,出口增长有所加快,1、2月份的出口增速超过20%,3月份在1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外需和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上在温和复苏,但是影响到中国的有很大变数,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存在信心不足,外贸表现是短单和小单,而不是长单和大单。这种情况下,国内出口的未来走势带来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一季度虽然外贸出口有转好迹象,但是全年总体增长预计在10%左右。

第一个挑战是制造业投资减速。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1/3左右,去年这一比例是34%。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第二个挑战是在消费领域当中的餐饮服务增速下滑。

基于一季度的情况,估计全年经济增速会超过中央确定的7.5%,但是也不会太高。世界银行最近调低了今年中国GDP的预期,调到了8%,国内预计今年的水平大致和去年相当,在7.8%左右,比中央的预期调控目标略高一点,但应该不会像一些专家和机构预计的超过9%。

对于换届效应,据分析,新一届政府对长期性问题的关注度要大得多,而不再是新一轮的大投资。

中国经济:远忧大于近虑

当前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中长期潜在增长速度下降和近期弱回升。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从高速增长转到以中速增长为特征的增长新阶段。这个结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

第一,过去十年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需求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汽车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高速增长;其次是城镇化的发展,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再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需的高增长。从未来来看,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还没有变,但是增速会明显放缓。

从外需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恢复进程可能要长达10年,如美国家庭负债关系的调整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关系的调整可能要长达10年。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是过去的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削弱,而新的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处在比较优势的转换期,这个转换期也可能时间很长。新的优势的形成难度很大,当中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幅度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幅度。据调查,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在过去5年年均增长15%,劳动生产率年均改善幅度7%到8%,而未来的职工工资增长态势还会持续下去。

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中国两个拐点的集中出现需要很好地去应对,一个是刘易斯拐点,也就是普通劳动者出现短缺,工资持续上涨。按照这样的定义来分析,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时间是在2004年。另外一个拐点是人口红利拐点,扶养比降到最低。根据统计数据,去年国内劳动年龄人口呈现345万人次的负增长。

比较麻烦的是这两个拐点之间的时间差,现在来看,中国是差8年,而韩国这两个拐点之间差30年,日本差40年,中国在时间上高度压缩。要应对这个情况,中国就要改善劳动生产率、走创新驱动的路。但是现在看进展不尽如人意,转换期什么时候见到效果很难看出来。

如果这个转换期转换得不顺畅,中国的比较优势难以升级,会影响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我想也会带来比较重要的影响。

基于需求、供给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得出来中国经济增长处在转换期的判断,就是由高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变。这就意味着如果像过去那样期待两位数的高增长是不现实的,或者说从政策层面考虑如果再拉高经济增长,不去估计潜在增长速度下降的现实,中国付出的成本就非常大了,带来的后遗症也相当大。这是从政策的角度考虑的。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经济增速下台阶,中国现在已经表现出了产业、企业甚至政治的不适应。去年的GDP增长速度为7.8%,在全球来说是很高速的增长,只有非洲个别国家因为经济体小增速超过中国,但是国内很多行业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对汽车产业而言,过去10年的高增长,汽车企业的方式基本上一是扩产能,二是推新车型抢市场份额,在一个平稳增长或者说微增长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核心能力怎么培养,这可能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发展环境。

 

GDP增速下降会不会给就业带来很大的问题?我们大致做了一个测算,按照底线思维的方式,GDP大致在7%左右就业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过去说8%是底线,超过8%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由于经济总量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再加上农村转移人口,大致在7%左右就不会出现比较大的就业问题。当然,这是说总量,就业结构上当然还有问题。

产能过剩

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产能过剩的危害用了一个非常严厉的语句:“产能过剩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危机。”

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产能过剩呈现全面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化工、家电、纺织等等一系列产业。新兴产业当中,如太阳能光伏,全球需求量28GW,把全球的需求量都给中国还“吃不饱”。

第二,部分行业出现长期性、绝对性过剩。这是中国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情况。

第三,近几年的集中投资使得国内的产能快速形成,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的形成当中。例如,建国60年的煤炭总投资是1.88万亿元,而光“十一五”这五年就有1.25万亿元的投资,而且现在还有新产能不断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为何会产生如此严重的产业过剩?市场机制的校正作用怎么会失效呢?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是造成这一轮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靠土地、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等一系列政策吸引项目落地,放大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甚至扭曲投资者的行为,如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钢铁,这种绝对过剩的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还有16个省、区、市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汽车,20个省、区、市;石化,23个省、区、市。再例如,新兴产业中央明确了七个领域,地方上基本都是做加法的。在产能过剩非常明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刨除西藏,其他的省、区、市全部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中有多个省把它作为前三位优先发展的产业,这就是典型的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方式。

第二,经济出现的大波动,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政策的急剧变化也使得投资者有点看不清楚,这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

第三是政府政策失效,长期实行项目核准、强化审批,但是并没有管住这些产能。失效就需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办法来解决产能过剩的校正问题,不能靠行政的办法,要更多的靠市场办法,发挥市场机制的校正作用。

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第一个方面,去产能化是必然的。所谓去产能化就是加速退出。加速退出更多要靠节能环保这样的标准加速落后产能的退出。

这一轮产能过剩有两个新背景必须要考虑,一个是产业的梯度转移,第二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恰恰由于这两个新背景的存在,中国应对产能过剩问题要有新办法,单靠指导金融机构投资、贷款等等这样的方式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援助机制,特别是对职工的下岗及就业培训能力的提升,政府要有一定的援助机制。

此外,兼并重组的问题要真正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当前企业反映,新建一个工厂比兼并一个公司的成本还要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面要通过金融手段建立并购基金、发展重组贷款等等一些方式,来解决兼并重组当中企业碰到的问题。

最后,要真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治本的办法还得靠市场机制,而不是强化审批。所谓市场机制,一个方面要把审批制度以经济规模作为主要审批依据的方式,实行从经济性管制转到以社会性管制为主的方式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