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 > 报告 > 产业分析 > 正文

贾殿安:海外有风险 经营需谨慎

“榜样2013第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日前在北京落幕,该论坛由《汽车商业评论》和《汽车消费报告》杂志主办。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贾殿安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演讲主题为:汽车企业走向海外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

海外可能存在的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管是到海外销售还是投资建厂,都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销售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法律问题就是产品问题。到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但是要到发达国家,需通过严格的环保、安全标准。这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到发展中国家销售汽车,会遇到收款、外围波动的风险,还有一点是如何处理和对方的关系。例如在某些中东国家,中国的总装厂、整车厂没有办法单方面解雇经销商,只有靠花钱让现在的经销商让位,中国有几家汽车公司都遇到这个问题,所以车企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到欧美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大的法律风险很可能是产品质量问题。在美国,如果牵扯到一个汽车产品责任事故,美国法院动辄会让整车厂赔几百万美金,或者更高的金额。这对一个想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是巨大的非关税壁垒。

到海外去投资设厂、收购、并购同样也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说到收购,中国有几家企业都是去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外国企业。收购这样外国汽车公司要特别小心,因为对方经常会让中国企业用各种方式先付一笔钱,防止被收购企业破产,因为一进入破产程序就失控了,要经过法院的程序。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一定要非常小心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风险路子,很多中国企业没有这方面经验,可能也输不起。

此外,企业收购以后怎么样管理?其中劳动关系的处理对中国企业是一个比较大的法律风险。

如何规避风险

企业如何有效防范或者妥善处理好“走出去”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风险?

首先,要把自己做大做强,只有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并妥善地解决各种法律风险。在外交上大家常说“弱国无外交”,同样,一个实力不强的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非常强的国际市场上大有作为,可能有点不现实。

其次,企业需要认清法律风险,重视法律风险,并积极有效地采取各种措施防范这种风险、解决法律问题。

企业不能简单、机械地把对国内有效的做法搬到国外去。在国内出了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可以找政府去协调解决,但是在国外如果要出一个问题,基本上只能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速度、销量,没有和对方签署合同,没有从合同的角度根本、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一旦出现问题,才去找律师处理。这样,中国企业往往处于非常被动地位,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挽回损失。

第三,应该按照企业“走出去”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海外战略。企业到海外一般都有它的规律,不能有“走捷径”的想法。例如一个企业一出国门就想收购一家外国成熟的汽车公司,很有可能不现实,这样仓促地“走出去”,很有可能会一头栽在海外。

“走出去”有规律可循

据总结,根据中国的现状,企业的海外战略有一定的规律:一要先销售后投资;二是先进发展中国家,后进发达国家;三是先人才后资产;四是先技术后品牌;第五是先零部件后整车。

前面两条比较简单。第三点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现在中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西方汽车行业不太景气,特别是已经退休的专家希望来中国,为中国汽车公司服务。中国企业应该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机会,考虑大量地雇佣一些国外人员和专家,不光是雇技术方面的人员,也要雇销售售后服务、汽车经营等方面的人才。雇佣这些人才的成本会比较高,但是从经济上讲,很可能比到国外去买资产要划算得多。

先技术后品牌,对于这点有些企业会说,我们到海外搞国际化,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很难开展业务,能不能到海外去买一个知名的商标、品牌,帮助我们走国际化道路?这需要商榷。

品牌的所有人不同,它的价值肯定不同,阿玛尼这个牌子在欧洲人手里跟在中国人手里肯定不一样。一个品牌需要强大技术和优良服务作为支撑,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对现有品牌更新换代的能力,可能就没有对收购品牌保值升值的能力。这样情况下,花自有资金买到手,可能就夭折了。

收购外国的品牌来到中国,在中国市场销售,这也是有些企业的想法。“洋品牌”来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第二它的成本可能也很高,与其花钱去买一个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可能不如去引进人才和技术,提升自己的品牌更合算。

先零部件后整车。前几年有企业到海外想收购整车厂,在国际上整车合并成功的案例不多,失败的例子很多,而且很多情况下失败得都很惨。

收购一个整车厂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成本会更高,风险也会更大。中国企业有没有能力去整合被收购企业业务,能不能有比较好的技术力量,帮助被收购企业保持其品牌的价值、升值,技术更新换代。

在现有的条件下,中国企业可以考虑收购国外零部件企业,尤其是核心零部件企业。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国际化竞争的经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也能提高国内汽车的总体水平。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