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 > 报告 > 汽车报告 > 正文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十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日前在沪召开。此届论坛的主题为“期货市场的创新与转型”。以下为中国汽车协会特聘顾问顾翔华的发言。

汽车工业的发展

去年为止,我们现在世界汽车产量大概到了8000多万辆的水平。近几年来,世界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增长,主要是新兴市场的增长,包括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尤其是中国。

从去年的情况看,除了欧洲以外,这些发达地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汽车都是在增长,欧洲,因为GDP是下降的,所以汽车也在下降,欧洲情况大家都很清楚。美国又重整汽车业,美国的经济也在缓慢好转。美国的汽车工业去年增长比较多,GDP也在增长。日本也是同样情况,全世界来看它的表现最好。其他的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所以这几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也是在不断增长。

就中国家来看,这些年汽车工业增长非常快,我们占到世界汽车产量的23.5%。从国内市场看,我们已经连续四年达到世界销量第一位。去年,国内的汽车销量达到了1930万辆,增长4.3%。

2010年,从增长80%几,一直到年底增长30%几,全年增长46%点几。到了2011年,灰线继续走低。2012年,年初开始一直保持很平稳的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简单,2010年的时候,原来国务院的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那些优惠措施,鼓励政策全部退出,退出以后,再加上北京地区实行限购、限行等,一下子把这个市场从百分之四十几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几,就这样拉下来了。

2011年,效益再继续,到2012年的时候,政策退出的效益和限购限行的影响慢慢被消化了。市场又回到了自己发展的规律上来,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这两年,我们国家依靠的是汽车出口,这几年出口不断增长,到2012年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了一百万辆。2000年左右,我们的汽车全部是进口,尤其是轿车。进口的数量大概也是这样的水平。尽管我们现在出口已经达到了超过了一百万辆,但是与整个汽车产量相比,市场份额占5%。所以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汽车市场主要不是国际型的市场,而是国内市场。

此外,我国汽车的产业集中度在提升,这说明行业健康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前三家汽车企业就是上汽、一汽、东风。现在占比已经达到了52.8%,超过了一半,前十家已经将近达到90%。

国内汽车业的发展趋势

简单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受两方面影响,第一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影响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资源因素,能源、交通、环保。交通非常拥堵,为什么出现限购限行的政策?环保,PM2.5,大家都在讨论汽车在城市的PM2.5里的率,怎么限制?还有能源方面,油价越来越高。

第二是政策因素。世界上其他国家可能这种因素很少,即使有也是长期影响。比如说欧洲美国对排放的影响,会一直影响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

第三方面,宏观经济条件对汽车影响也很大。

进入了2011年以后,中国汽车业实际上被政策一下子打到很低,最低增长0.84%这样的水平。实际上应该到了应该是5%到10%。今年有可能慢慢恢复这样一个数字。中国现在的千人保有量去年达到了八十几,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日本、韩国、美国,都在500以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估计,这个发展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我们的地区差别比较大。现在在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没有汽车,高速公路上,汽车非常少。再加上政策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汽车发展不会再出现20%、30%这样的增长,能出现5%左右,好一点10%左右,再到以后饱和了,就会很少的增长。所以总的判断是这样几句话:一、汽车工业有长期发展;二、按照规律发展速度放缓;三、政策制约因素导致发展产生波动;四、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汽车发展的时间会延长。

今年的形势是这样的,从有利条件来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市场投资,对商用车的增长是有利的。现在还要鼓励民营发展,民生和扩大内需。还有刚才分析的汽车刚性需求,出口稳定增长。我们现在出口只占到5%。汽车发达国家的出口占40%-50%,甚至70%,我们现在还是国内的工业。

不利环境当然也是有的,一个是刚才说的能源交通环境的制约,另外一个就是现在的成本上升,汽车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是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导致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出口还是有一定阻力的。

今年1到4月,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增幅不是历史新高。1到4月份已经产了726万辆车。我们的汽车销量跟产量几乎是接近的,增长13.2%。但是这种增长,我认为是会随着后面低下去的,今年的汽车增长估计不会超过10%。2013年国内汽车增长率在5%到8%,将突破2000万辆。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