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 > 报告 > 汽车报告 > 正文

2012中国汽车进口情况分析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共进口汽车113万辆,较上年(下同)增加9.1%,增速回落18.7个百分点;价值474.9亿美元,增长10%。

一、2012年我国汽车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9月份起单月进口量连续同比减少。2012年9月份起,我国汽车进口量已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减少态势。其中,12月份进口8.2万辆,同比减少22.3%,环比减少2.3%

(二)一般贸易进口占绝对主导,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比重提高。2012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汽车109.4万辆,增加7%,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96.8%。同期,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方式进口3.4万辆,激增2倍,占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1%提高至3%。

(三)自欧美进口比重明显提高,自日本和韩国进口同时减少。2012年,我国自欧盟进口汽车58万辆,增加20.6%,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51.4%,比重提高4.9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16.9万辆,增加34.3%,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14.9%,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

同期,自日本进口23.2万辆,减少7.7%,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20.6%,比重下滑3.7个百分点;自韩国进口8.8万辆,减少29.5%。

(四)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口增速高于总体平均,国有企业进口出现减少。2012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汽车90.6万辆,增加10.4%,高出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体增速1.3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80.2%。同期,国有企业进口15.4万辆,减少2%,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13.7%;私营企业进口6.6万辆,增加23.4%,增速居各类型企业之首。

(五)小排量乘用车进口保持快速增加,大排量乘用车进口减少。2012年,我国进口排量在1.5升-3升的中等排量乘用车(包括小轿车、小客车和越野车,下同)82.9万辆,增加11.6%,占同期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73.4%。同期,进口排量1.5升及以下的小排量乘用车6.6万辆,增加49.3%,占我国汽车进口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3%提高至5.9%;进口排量在3升以上的大排量乘用车18.8万辆,减少13.4%。

二、2012年9月份以后我国汽车月度进口连续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为缓解库存压力经销商放慢进口节奏。2012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长仅6.8%,为10年来最低 。由于各大跨国车企对2012年中国车市估计过于乐观而制定过高销量目标,导致进口车库存持续走高。2012年,平均库存超过警戒线临界点(1.5个月)的经销商、经销店超过85%,近半数经销商平均库存超过2.5个月 。为缓解库存压力,主要经销商放慢进口节奏,去库存趋势明显。2012年9月份起,我国自欧盟汽车进口量同比由增转降,减缓了汽车总体进口步伐。

(二)中日政治争端持续发酵,自日汽车进口明显减少。自日本政府宣称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以来,日系车在华销售持续下滑。2012年,日本3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华销量均出现负增长 。9月份以来,我国自日汽车进口量持续呈现同比减少,其中第4季度各月进口减幅均超过50%。

(三)韩国主要车企供给持续短缺,自韩进口大幅减少。2012年8月,韩国现代起亚、通用等主要汽车厂商发生了部分罢工,罢工及工作时间缩短导致韩国汽车生产和供给出现短缺 。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自韩汽车进口大幅减少29.5%。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跨国车企抢占我国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汽车销量虽增速放缓,但仍为全球第1大汽车市场。特别是随着我国汽车换购时代的到来,预计我国对豪华车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跨国车企将更为重视中国市场。以大众为例,其计划大力推进在华经销网络建设,2015年前后将达到3000家上下,比当前接近翻倍 。在日益激烈的价格和渠道竞争下,自主品牌的销售和国内企业的利益必将受到挤压。

(二)跨国车企通过合资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自主品牌发展压力上升。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大跨国车企加快合资建厂步伐,并积极扩充旗下产品线。2015年之前,大众汽车将由其在华合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约130亿美元,通用汽车将总计在华投资70亿美元 。然而,合资公司带给我国汽车产业的红利正在弱化。随着跨国公司的收权,外资正在逐渐掌控所有的销售渠道,曾经的合作伙伴已逐渐转为竞争对手。

目前,合资与外资品牌已占据了我国乘用车市场的近6成;而以销售额和利润计,由于控制中高端市场,合资与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还要远超出这一比例 。2012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目前维持在40%左右 。而随着外资和合资品牌渠道不断下探到国内自主品牌主阵地的中西部地区二三级市场,自主品牌的发展压力还将不断加剧。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