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股市疯狂掏空大清国根基(一)
1910年的盛夏,上海被笼罩在一片肃杀的严寒中。
一头巨大的熊,跨越大洋而来,熊掌横扫上海滩。股市全面崩溃,钱庄票号纷纷倒闭,外资银行损失惨重,仅以身免。
那些越来越高的新建洋房,则成为人们财富梦碎后的终结之地,创下了与时俱进、前无古人的自杀方式——跳楼。
“环球同此炎凉”,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给大清国上了一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课,而且以其凌厉的掌风,一举掏空了大清国的根基。
起风了……
暴利
春天的时候,这座城市仿佛服下了大补春药,充满了亢奋,如同周边田野里油菜花般灿烂。
这剂春药,就是橡胶股票。
一家名为兰格志(Langkate)的橡胶公司,在上海的股市画出了一道雄起的陡峭阳线,高耸入云,全球瞩目,引领大盘齐齐飙升。
兰格志股票面值仅100两,却迅速被拉抬过了1000两大关:
3月2日——1080两;
3月18日——1300两;
3月21日——1600两;
3月29日——1675两……
在上海证交所(上海众业公所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上市的几乎所有橡胶股票,都演绎了同样的神话。
而东南亚的橡胶企业,约有1/3在上海上市,大清国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发动机”之一。
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亚洲金融中心
圈钱
橡胶受到热捧,当然是有原因的。
账很好算:每一磅橡胶的开采成本为1.6先令,而市场价却在12先令,差额高达7.5倍,不追捧橡胶股票,还能追捧什么呢?
橡胶的全球热潮,起源于美国的产业升级。
1900年,也就是大清国正忙着闹义和团的时候,汽车已经在美国开始大规模生产。
而到了1908年,美国福特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车,售价不足500美元,不久又下降到300美元,相当于一个美国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这不仅将汽车价格拉低了九成,把汽车从奢侈品变身为大众消费品,而且令美国迅速进入了汽车时代。
汽车轮胎所需的橡胶,一时成为硬通货,全球橡胶市场立即被蜂拥而入的资本挤得满满的。
于是,那些熟悉中国市场的洋行大班们,纷纷投身这场圈钱运动。
汇丰银行、怡和洋行等著名公司中,都有高管不惜辞去高薪职位,开设自己的橡胶公司。
在资本开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橡胶公司的“生产线”也开始加速:少数掌握资源的辛迪加公司,在马来亚大量圈地,甚至连橡胶树苗都还没种下去,就将这些“橡胶园”分割转卖给上海的新公司,收取现金,或者收取新公司提供的股票。
仅仅1910年6月,一个月内就有30种新的橡胶股票挂牌交易,卷走的资金量高达1350万两白银,平均每家公司筹集到45万两的巨额资金。
这是一个令伦敦资本市场望洋兴叹、自愧不如的惊人业绩。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一个名叫麦边(George McBain)的英国人,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策划高手,他的登场导致清末一位大人物逃亡,甚至因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