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轮胎制造商 代理商 零售商 谁最惨?

车市寒潮正向汽车产业链上的相关零部件扩散蔓延,中国轮胎产业首当其冲。

2015年2月9日,在上一年度还是全球前35名、年销售额近10亿美元的山东德瑞宝轮胎有限公司宣布破产,负债47亿元人民币。

由此,拉开了中国轮胎行业的破产重组大幕。截至2015年底,已有13家中国轮胎企业倒闭。

据一家名牌轮胎经销商介绍,2015年,湖北武汉至少有三成以上轮胎店关门或者转行,很多轮胎店为了生存不惜大打价格战,市场越来越乱。

终端零售日子不好过,代理商和厂家的日子也越发艰难。国内轮胎产能过剩,于是大批低价出口,也让世界开始恐慌。

一位轮胎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轮胎企业应该更多把精力放在国内市场上,不断提高技术和品牌走高端路线。不要丢了海外市场又失去国内市场,两头都抓不住。”

轮胎店为求生大打价格战

在武汉市武昌临江大道汽车售后维修一条街上,一家名牌轮胎经销商徐林(化名)诉苦道,资金、人员、竞争三方压力,早已成为压在经销商头上的“三座大山”。

“店面租金水涨船高;大多店家的库存都够卖两三个月的;扒胎机、平衡机、四轮定位仪等一个都不能少;再加上装修、人工、水电等等,能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徐林摇头感叹。

“这条街上有换胎业务的少说也有10来家,价格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卖轮胎的网络平台,商家利润已经薄得不能再薄。”徐林说。

“最后是员工留不住。现今的年轻人有几个愿意干这行的?又脏又累,又赚不了几个钱,上哪儿打工不比这强?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了,结果一转眼,又跳槽了。”徐林一脸的无奈。

这种情况不只是发生在他身上,隔着一条江的汉口沿江大道集家嘴,轮胎店老板祝先生也面临一样的窘境。

“就我所知道的,去年一年,武汉至少有三成以上轮胎店关门或者转行,因为轮胎的利润太薄,价格一跌再跌而且越来越透明,很多轮胎店为了生存不惜大打价格战,市场越来越乱。”祝先生说。

“双反”袭击,基本放弃美国市场

终端零售日子不好过,代理商和厂家的日子也越发艰难。

包括山东德瑞宝、北京首创、山东福泰尔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在内的13家中国轮胎企业,没有挺过2015年轮胎行业的寒冬。

多位橡胶界人士对此表示了忧虑,甚至提出“中国轮胎行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中橡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文英曾表示,轮胎行业2015年的形势可能是近10年来最差,而糟糕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受挫。

据中橡协统计,相较于此前10年平均超10%的增长,2015年前11月中国轮胎出口交货值下降了17.5%。

对此,青岛橡胶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焱也表示,“双反”让中国轮胎企业基本放弃了美国市场。

作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美国50%的轮胎源自进口,也是中国轮胎最主要的海外市场,其进口轮胎约占中国出口轮胎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对中国轮胎产业来说,45%到50%的产量都依赖海外市场。

2015年8月5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对华乘用及轻卡轮胎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于同年8月10日正式生效。

中国厂商将被征收14.35%-87.99%的反倾销税和20.73%-100.77%的反补贴税。两项关税叠加后,轮胎企业进入美国市场须支付相当于产品价格1倍多的关税。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双反”引起的各国反倾销“跟风”正愈演愈烈。

2015年11月24日,欧亚经济委员会发布对中国载重汽车轮胎反倾销终裁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载重汽车轮胎产品征收14.79%-35.35%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

徐文英表示,经历近10年高速发展后,在出口受挫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夹击下,国内轮胎产业已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