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中国微化工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在微化工技术产业化上已小有成就,可以说该技术发展基本与国际同步。

成立微化工技术研究组

2001年5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率先在中国成立了微化工技术研究组。2009年6月,他们开发的用于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化工技术在中国石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年产能8万-10万吨装置上,获得工业化稳定应用,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和微换热器体积均小于6升。

该项目已经通过了辽宁省及中科院组织的技术鉴定,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中国微化工技术应用实现了重大突破。

2011年9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胜利油田中胜环保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百吨级、千吨级用于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微反应技术实现工业应用。

目前,大连化物所微化工技术研究组正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微反应技术在硝化、磺化、酰胺化、重氮化、氧化、过氧化、氟化、氯化等化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扩大微化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推进微化工技术在其他化工过程的应用。

清华大学参与研究

2005年,清华大学成功开发了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制备单分散纳米碳酸钙的工业装置。其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借鉴膜乳化技术,按照多个微通道串并联原理,设计了膜分散式微结构混合器。

该反应器具有混合尺度易于控制、结构简洁、高效、能耗低和处理量大的特点。如以孔径5微米的不锈钢烧结膜为分散介质,在很大相比范围内的相分离可在30 秒内完成,单级萃取效率达95%以上。

同年,清华大学与山东盛大集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现已建成年产1万吨的微反应生产装置。

2012年 12月15日,世界规模最大的15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PPA)装置在瓮福集团达州基地建成并一次投料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填补了中国磷化工行业微化工技术的空白。

PPA装置核心技术采用的是瓮福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科技攻关、全球首创的微反应器磷酸净化萃取技术。

2014年,清华大学与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开发的“氯丙烯氯醇化微反应系统及方法”和“微反应器中用二氯丙醇环化制备环氧氯丙烷的方法”两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

2013年10月,西安万德能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微反应技术生产的十六烷值改进剂硝酸异辛酯,年产能1万吨,产量居全国首位。

2014年6月28日,西安万德能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山东淄博高新区举行10万吨/年硝酸异辛酯(EHN)装置一期工程(4万吨/年)投产仪式,这是全球第一套采用万德能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微通道硝化反应技术,生产十六烷值改进剂硝酸异辛酯的大型装置。

该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万德能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硝酸异辛酯总产能达到5万吨/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生产商。

与国外机构密切合作

近几年,一大批技术引领型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应用微通道反应器技术实现了工艺技术的全面升级;中石化南化集团研究院在2011年应用美国康宁公司高通量—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Advanced-Flow Reactors,AFR)成功开发了氯苯硝化新工艺,此后又在特种橡胶助剂工艺开发上取得进展。

北京乐威医药集团在其泰州生产基地成功开发了年产30吨医药中间体的GMP生产工艺,在整个过程中做到无“三废”排放。

山东一家精细化工企业采用年通量1000吨AFR反应器后,从间歇生产改为连续自动化生产,同时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常州大学与康宁公司合作,2011年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开发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目前已进行多项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有望实现量产。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也成立了微化工技术研究团队,南工大还与橡胶助剂企业合作,以期改变目前中国橡胶促进剂生产基本采用间歇式工艺的状况,项目开发成功将给橡胶助剂行业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章来源:中国橡胶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