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中国橡胶迈向智能制造面临人才冲突

要完成“工业4.0规划”,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高端人才的匮乏和低端人才的过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在出席“201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制造2025”面临劳动力素养提升和劳动力需求减少两大挑战。

工业4.0的特点:人的作用有增无减

尽管关于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的想象各有特点,但有一点在工业界和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工业4.0并不是不需要人,相反,人的能动性在工业4.0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增无减。在德国工业4.0工作组提议的17个研究主题中,跟“人”有关的主题有4项。“中国制造2025”同样也把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整体战略的支撑与保障写入报告。

博世集团CEO沃尔克马尔·邓纳尔博士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工业4.0将改变在制造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一方面,对于拥有工程背景与IT技能的人才需求将会上升;另一方面,对于重复性劳动以及低水平的工作人员需求则会降低。”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目前中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中,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而德国为273台,日韩更是超过了300台。

而“工业4.0”会衍生出大量相关配套产业,如自动化、大数据和3D打印等,但同时也意味着会让一些岗位面临消失的局面,其中受到最直接威胁的,或许是那些流水线上的装配工。如何安置这一群体,也是中国制造迈向“工业4.0”之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个挑战:劳动力素养提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表示,面临的挑战第一个是劳动力的素养要提升。“过去我们靠廉价劳动力曾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只要9年义务教育完成,一个初中生足以在沿海地区承担起发达国家相关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后形成的用工需求,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目标来做的话,显然不是一个初中生或大专生能胜任的了,必须有学历、素养更高的技能人才,这对我们劳动力整体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挑战。”

然而,目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理念,均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需求制定的,过去40年来学科专业不断细分,这样的教育模式已难以培养出能够驾驭日益复杂的综合制造业体系的优秀人才。

国内制造业的一线产业工人大部分是没有受过技能教育和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因为一线产业工人最了解自己操作的机器,最有可能知道生产设备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也最有可能成为改善产品、机器和工艺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受制于没有受过专业和技能训练的因素,无疑影响了他们潜力的挖掘和发挥。

“德国制造”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而正是其独特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人。在德国,约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德国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个挑战:劳动力需求减少

“说不定有一天整个制造业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会变得微乎其微。”那么,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这是一个新问题。必须有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化等等。比如说我们要考虑进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是要用创意经济来改善整体就业情况,满足变化了的就业市场的需要。

作为化工橡胶行业,人才难题可能比其他行业更为突出。作为一个流失率偏高的行业,很多企业一方面怕“为他人做嫁衣”,不愿意拿出钱培训,一方面却又急需高素质的人才而甘当“伯乐”,互挖人才。面对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靠企业来二次培养,但企业却不愿意承担授业者的角色。

“并不是企业拿不出培养费,也不是企业的员工不需要培训,而是企业陷入了‘人才怪圈’。”青岛橡胶轮胎专修学院常务副院长焦明起感慨。

据麦肯锡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若劳动者的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中国将面临约2400万的人才缺口。所以,没有专业性的技能人才,中国版“工业4.0”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文章来源:聚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