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仍是制约胶价主要因素
10月份,国内橡胶市场涨跌互现,天胶反弹,涨幅达3.81%;合成橡胶跌幅明显放缓。业内人士称,相较于上个月,10月橡胶市场跌幅收窄,目前仍保持偏弱行情。当前,供需矛盾依然是制约胶价的主要因素。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进口天然橡胶32万吨,较8月的28万吨增幅明显;今年前9个月天然橡胶累计进口量为305万吨,同比增长9.6%。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主产国建立的砍树限产稳价等同盟政策,对橡胶市场进行调节和控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橡胶进口及下游诸行业。
记者了解到,近日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主产国建立了砍树限产稳价等同盟政策,对橡胶市场进行调节和控制,这对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造成影响。
据外媒消息,印尼主要橡胶组织一高层官员呼吁成员在2015年第二季度以前严格限制橡胶出售,这是全球第二大产胶国不到一个月内第二次采取行动支撑胶价。而早在9月底,印尼橡胶协会GAPKINDO向会员和橡胶生产国发出一封信件,呼吁他们把橡胶底价设在每公斤1.50美元。今年迄今为止,橡胶价格跌幅已经超过30%。
中国是天然橡胶消费和进口大国,天然橡胶消费量占全球天然橡胶消费总量的1/3。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种植天然橡胶,对外依存度高达80%。在长期存在供需缺口的客观形势下,主产国的限售令必定会导致胶价起伏,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橡胶进口及下游各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卓创资讯分析师吴伟茹告诉记者,我国天胶进口呈季节性特点:每年的5月份是天胶进口淡季,由于随后进入夏季,制品企业开工普遍下降,对于原料的采购需求有限。而7月份以后天胶市场进口量将猛增,一方面由于9、10月份下游制品企业迎来需求旺季;另一方面,由于来年2~3月份处于全球产胶淡季,因此全年进口量最大的月份一般会出现在12月份和1月份。
吴伟茹表示,由于天胶进口量与国产胶价有两个月的滞后周期,即价差回缩两个月后才开始反映进口量的增加。因此按照滞后两个月开始统计,进口胶、国产胶的价差与天胶进口量呈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一旦进口胶与国产胶价差从高点开始回落,那么进口天胶将对国产天胶产生替代,国内市场对于进口胶的采购热情将升温;反之,两者价差居高不下,那么在当前行情下企业盈利空间有限,因此企业可能会更多地选择采购成本较低的国产胶作为原料,尤其是中小型低端乳胶制品企业。
对于中国天胶需求缺口长期存在的问题,业界专家建议称,要积极鼓励国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橡胶的种植与加工,大力推动海外天然橡胶资源储备建设,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增强对天然橡胶资源的控制力。同时要发展橡胶循环利用产业,充分利用并提高废旧橡胶资源的加工能力。还要建立天然橡胶进口监测预警机制,引导国内贸易商及相关企业理性进口。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