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产业加速“褪黑“

“我国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问题必须要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它对于消除‘黑色污染’、推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在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日前举办的“轮胎翻新与循环利用行业施行行业准入媒体记者见面会”上,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会长朱军对记者表示。

5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施行,自此,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产业遏制“黑色污染”与资源浪费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利好政策指引行业发展方向

据朱军介绍,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废旧轮胎作为可再生资源被提倡循环利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行业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工艺方法和传统的观念,向新型工业化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清洁生产方式转变;从简单的回收利用,向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无害化处置方式的转变。

朱军特别提到:“目前,我国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从旧轮胎翻新到废轮胎生产再生胶、橡胶制品和胶粉,再到最后热解生产燃料油等产品的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废旧轮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橡胶资源。”他还强调,近年来,国内行业研发的“常压连续再生法”,正在逐步解决再生橡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可能产生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它将是再生橡胶工业的重大技术变革;再者,利用微负压热解技术,开辟了一条将废轮胎“吃干榨净”的新途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将“黑色污染”变成“绿色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去年7月31日,工信部发布了《轮胎翻新行业准入条件》及《废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分别从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对行业准入作了明确规定。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副会长庞澍华表示,这是政府有关部门首次印发对该行业规范管理的专门性文件。两项行业准入条件的发布,对整顿行业秩序、大力推广“绿色轮胎”的循环利用之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处长李洪良在会上表示,目前,工信部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发布两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二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开展重点综合利用技术科技成果鉴定和转化工作,组织行业专家到现场调研,在技术装备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三是培育一批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树立行业品牌。

李洪良进一步解释道,工信部发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的重要性,在于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作用,旨在为企业服务,为行业发展提供信息。这个目录与资金或财税优惠政策不直接挂钩,但会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地方呈报的企业情况,择优加以鼓励和支持,发挥导向性作用。”李洪良说。

朱军也表示,今年协会工作的重点之一,第一就是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准入制度,协助做好审核工作;第二是积极进行准入制度的宣传和标准的贯彻实施,同时陆续开展对业内企业进行准入制度的培训工作,使其都能了解产业政策方向,从而推动行业进步。

回收体系不容滞后

据介绍,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轮胎数量惊人。2011年,我国的废轮胎产生量达800多万吨,占世界废轮胎产生总量的38%。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产业中,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为舆论诟病,事实上,规范的生产企业完全可以在生产环节控制污染与提高资源利用率,制造黑色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土法炼油和小再生橡胶、小翻胎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料、废油严重污染了空气和土壤,被污染的土壤甚至无法恢复耕种,寸草不生。

这些生产小作坊的胎源来自民间。朱军认为,之所以存在土法炼油的情况,回收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之一。截至目前,我国90%以上的废旧轮胎是由民间个体自发收购自由交易。废轮胎回收后不能完全进入正规加工企业,给土法炼油和小再生橡胶生产提供了原料来源。而回收经营者的无序竞争,一方面使得有限的废轮胎资源得不到规范、合理地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层层倒卖和转运,既浪费了运输资源,又推高了废轮胎回收的市场价格。

2011年12月,国家已把废轮胎列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重点领域,但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改善。如果将来国家能形成正规的回收渠道,就可以避免有限的废轮胎资源流入不规范的生产企业中。为此,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正在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回收体系网点建设。“这将成为协会今后2-3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朱军说。

此外,朱军还表示,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正在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废轮胎进口试点工作的研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选择有条件的再生橡胶生产企业进行废轮胎进口试点,有限制地进口部分废轮胎,以弥补我国废轮胎资源的不足,促进我国再生橡胶工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