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产业评论 > 正文

轮胎业亟待规避“三化漏洞”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喷井式发展,使轮胎产业在急迫的市场需求下实现着产业效益的爆发式增长。

尽管我国轮胎产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以持续20%-30%的增速区间,实现了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及出口产量、产值的超高速增长,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现阶段的轮胎业正经历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阵痛”过程。在承享了十年的“扩张效益”后,我国轮胎产业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的两极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化、原材料及高档产品的进口化,都将是“阵痛”过程中我国轮胎产业必须突破的重要发展层面。

两极化

自我国轮胎产业发展以来,不均衡的主体结构便成为产业整体水平的“致命伤”,并随着经济及市场的持续发展而愈演愈烈。纵览我国轮胎产业,部分主体已在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驱动下开始了与国外企业的“较量”,而另一部分主体却仍停留在对低附加值产品的重复生产阶段,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但瓦解着我国轮胎产业长期铸就的国际竞争优势,还为国外企业入驻国内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粗放化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本应随着市场的逐步演进而逐渐退却,但我国大部分轮胎企业却仍无法摆脱对其的“依赖性”,而方式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我国轮胎产业竞争力薄弱、产品价值单一、品牌发展缓慢等,使原本趋小的国际差距又呈现出扩大趋势。

进口化

在轮胎产品四成用于出口的现实背景下,橡胶作为我国轮胎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原料,本应是产业发展的“供应者”,然而80%的对外依存度却使其成为产业效益的“消耗者”。我国轮胎产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劣势竞争地位,更是加剧了我国轮胎产业的进口现状。

面对切实存在的产业发展漏洞,国内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的进程,以产业的大转型拉动主体的小转型。当然,我国轮胎企业在此次转型进程中不仅要充当“跟随者”的角色,还应以主体的自我修复与迈进来驱动产业大主体的转型过渡。而“三化”产业漏洞作为我国轮胎产业长期发展中所忽略的“致命伤”,必将是重振产业高发展模式的重要突破点。因此,加速下游主体的上游迈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加强技术突破及新产品研发,才是我国轮胎产业及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脉”。

文章来源:中国橡机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