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新闻人物 > 正文

雷贤钟:让中国拥有“黄金”橡胶

海南三亚一处不起眼的小山坡,几十棵老橡胶树在此环绕。

马来西亚归国华侨雷贤钟长眠于此。

坟前的墓碑显示,有“橡胶王”之称的雷贤钟,被子孙们称做“迁琼始祖”。

在这里,雷贤钟的长子雷德万,向媒体讲述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

70年前,祖籍福建的雷贤钟奋斗20余年,在马来西亚拥有了自己的橡胶园和木材加工厂。

1949年新中国成立,“爸爸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就决定回国发展橡胶事业。”雷德万回忆道。

1955年,雷德万随父亲跳上离港的轮船,随行的行李中,有一百多斤胶籽、三百多株芽接桩和两百多米长的芽条,目的地是海南岛。

“选择来海南岛,是因为爸爸的爱国心和事业心。”雷德万说。

在举家归国前,雷贤钟就已经考察过新中国的橡胶产业,发现“福建种不了橡胶,能种橡胶的海南品种差、产量低”。

“爸爸在1954年回海南考察时,成立了华侨侨福垦殖公司。因为不知道哪一个更适宜海南的土壤和气候,当时一共带了十几个橡胶品种。到海南岛之后,在这片原来是原始森林的地方开荒,种植橡胶。”

雷德万指着墓地四周的橡胶树说,眼前的橡胶树即是当年所植。  

海南农垦提供的材料显示,雷贤钟开荒垦殖种橡胶,获得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56年,雷贤钟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侨联大会。在北京期间,周恩来总理当面赞许其带回国的橡胶种子“贵过黄金”。

1958年,垦殖公司并入南田农场,雷贤钟任作业区副主任。

1959年,第一批种下的芽接苗橡胶开割,其中一个良种平均单株年产干胶六至八公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四倍多。

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各橡胶农场开始从南田农场引进良种。到80年代,仅海南垦区就种植雷贤钟引进的良种两百多万亩。

“虽然爸爸在‘文革’期间吃了不少苦,我们家庭成员都受到了影响,但他常常教导我们兄弟姊妹要爱国,要体谅国家的难。”

雷德万说,直到1978年,父亲才被摘去“黑七类”的帽子。复职后,他骑着当年带回国的自行车,四处检查指导橡胶作业。

“1984年,爸爸因胃窦癌不治而离去。按照他的遗愿,我们将他安葬在这片饱含他心血的橡胶林。”

逝世多年的雷贤钟,依然被人们铭记。

2014年,海南农垦博物馆,展出了雷贤钟当年运橡胶种苗的木箱。

这个木箱,被该馆奉为“镇馆之宝”,也因为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世纪90年代,产值更高的芒果,在南田农场超过了橡胶的地位,但雷贤钟的名字,依然留存在附近居民心中。

“你看摆在墓碑前的白酒、啤酒,都是附近民众自发拜祭留下的。”

以三亚侨联副主席职位退休后,雷德万留在南田守望家园。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